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描述

2019-08-20 15:10

摘自:《江苏省宿迁中学》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 80 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 90 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加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基础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全套教材( 10 本)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 “ 盘点 ” ,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 ---- “ 知识与技能 ” 目标的达成

我们理解的 “ 知识 ” 不是传统概念下的 “ 知识 ” ,而是在新的 “ 知识观 ” 引领下的 “ 知识 ” :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还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其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惟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主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

以新知识观为指导,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见附表),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 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 因此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点阐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个 “ 模块 ” ,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图 1 )。

3. 教材内容要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 “ 双基 ” 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于是,在教材编写的时候,首先要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提炼和梳理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我们认为教材知识内容与这些内容的相关性越高,实现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时效性越长,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越大。

例 1 、必修《地理 1 》中的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 ,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 2 。

例 2 、必修《地理 2 》中的 “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 ,主要围绕城市及其发展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 3 。

4 .教材内容要能够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这是一门能够密切联系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

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为此,高中地理教材应很好地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 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 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 地理学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首先要使教材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有时代感。表 3 以必修教材为例,说明教材部分内容中涉及到的现实地理事实。

从高中地理课程来说,地理学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其培养学生的思维价值上。必修教材在每章后有一个 “ 板块 ” ,是本套教材的创新点。这个 “ 板块 ” 就是 “ 问题研究 ” 。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表 4 )。

三本必修教材的 16 个研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 “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 。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学生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有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 “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 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 。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第三类,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例如 “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 南水北调怎么调 ” 。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这些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二、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目标的达成

高中地理教材要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 “ 科学的置疑精神 ” ,不唯上,不唯权威,因此,教材设计时十分注重其 “ 研究性 ” ,运用多种手段或呈现方式,强化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过程,潜移默化地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 综合地看待问题: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环境 -- 社会系统或自然与人文现象联系起来;

. 动态地观察世界:注重地方间的相互依赖,或区域尺度间(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互依赖性;

. 多样的空间表述: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数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高中地理课程所展示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人文关怀上。因此,教材从对一些基本的地理问题分析入手,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例 4 、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 以必修《地理 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为例

必修《地理 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动态地分析问题),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 “ 人口的合理容量 ” ,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的基点。教材设计了这样两个内容:其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并说明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综合地看待问题);其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 “ 活动 ” ,内容如下:

课文中虽然没有直接阐述我国的人口政策,但是通过思考和分析,会加深学生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理解,并且逐渐变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

例 5 、建立正确的资源观 ---- 以必修《地理 1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

《高中课标》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内容,在本教材中是由必修《地理 1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完成的。如何正确地认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建立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因而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图 6 )。

三、教材的教学维度 ----“ 过程与方法 ” 目标的达成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为此,高中地理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1. 重视动手实验。例如,必修《地理 1 》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 “ 做 ” 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2. 突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本套教材更加强化了案例的设计和运用。呈现在教材中 “ 案例 ” ,大体有两种方式。

其一, “ 案例 ” 随课文要求相对独立出现,主要目的是对课文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

其二, “ 案例 ” 作为分析的素材出现,它是课文内容的延续。例如,必修《地理 3 》各章内容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 “ 荒漠化的防治 ----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 “ 河流的综合开发 ----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为例 ” ,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达令 -- 墨累河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 “ 收 ”“ 放 ” 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在案例的呈现上,更加强调 “ 分析 ” ,具有 “ 边叙边析 ” 的特色。

四、教材特色维度

通过对上面三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本套教材有以下特色。

1 .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始终把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把综合的、动态的观察世界的地理思维方式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立足点。

2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教材编写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了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

3 .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教材本着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努力使学习内容具有阶梯性、逻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教学过程变为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4 .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教材编写有意识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能力,以实现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公民必备的素质。为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有意识地强化联系的和综合的观点,加强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内在联系。

5 .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教材的编写力图促进教学的改革,为此,需要给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教材对有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而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和内容设计,留给教学过程处理,使教师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以利于不同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中科院院士陈述彭先生对人教版新高中教材有一段总体评价: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设计编制的高中地理教科书送审稿必修第 1 、 2 、 3 册,选修第 5 、 6 册,总体上是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的要求的。其中还有许多拓展与创新的地方,是成功的,全新的地理教材。与时俱进,体现了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时代特点,提高了地理科学的教学水平与普及水平。 ”